花蓮露營|西寶國小|邊玩邊學的森林小學 新舊建築 星期五, 6月 09, 2017 山的形狀是什麼樣子?建築物是什麼樣子?山裡的建築物是什麼樣子?丹麥的BIG建築師事務所2013年在花蓮設計的洄瀾灣海濱別墅是見山是山的直白,與台灣李綠枝建築師設計的西寶國小校舍謙卑的融合,完全是不同的解釋。西寶國小第二期完工是2003年,兩者相差10年的思維,東方與西方的邏輯,對花蓮土地的感受,很巧的形成對比。 聚落,圍塑的凝聚力 拍照的當天早上,中間的帳篷還沒有撤,當下是抱著不得不拍照的心情、與前一天怎麼不先拍的懊悔,但事後看著這些照片,發現那頂帳篷根本不違和,甚至還融入的有趣。帳篷的設計就是讓旅者在旅途中休憩時有一個安全的棲身之處,好的帳篷能與自然協調,並且能遮風避雨不悶熱。而西寶國小的教室群,完全是相同的設計概念。
宜蘭走走|社福館|黃聲遠無所不在 新舊建築 星期三, 5月 10, 2017 當我進事務所工作時聽到好多建築師的大名,不知道為什麼就只記得黃聲遠的這三個字。一位宜蘭的同事跟我提起了他,說到了田中央,眼中閃爍,彷彿進入了他的門派就是一個美好世界。聽說在那工作跟同事如家人般親密,環境就是穿夾腳拖的愜意,做案子開心時就去稻田裡跑跑,做案子不開心時就跳進水裡泡泡。也聽說錢很少,但新鮮的肝們依然很景仰。反正這一切都是聽說。 開放是友善的第一步 政府機關應該要長怎樣呢?我最常去的應該是稅捐處了,在三重一個四層樓方方正正的機構,進入中間的大門兩旁很多文宣政令,自動門一打開,中央數列整齊的椅子坐著許多等待的民眾,一排在玻璃櫃台後冷臉的公務員面對著前方坐著的焦急民眾,與我這隻呆站門口的慌張羔羊,在白晃晃的日光燈下刺眼的尋找第一步驟的指令。公家機關大概就是給我這種感覺。 這次來是春節期間,所以沒有看到洽公的民眾,也沒有看到服務的公務員,只有幾個老人帶著孫在裏頭散步。空蕩蕩的,可以看到後面的透天厝,沒有隔閡的空間,誰都可以進來閒晃。即使是休息時間,社福館也是服務著需要的民眾,不是用人力,而是用空間本身。
宜蘭走走|吳沙國中|無圍牆校園 新舊建築 星期二, 4月 18, 2017 隨便問人,講出一位宜蘭的建築師,十個有十一個都講黃聲遠,那再講一位呢,即使是建築人都不見得能想得出來吧。如果沒有來到吳沙國中,還真的不會認識到吳志明建築師,原來還有其他優秀的建築師在宜蘭默默耕耘著,低調的作品,只有特定人士會使用的地方,也沒有什麼行銷,真的沒有聽過其大名,但一踏進校園裡,就能感受到建築師的用心。 看見操場才相信是學校 大門一進入左右兩邊看見的是住家,一點也沒有所謂氣派大門及入口意象,就這樣迷迷糊糊的進入了校區。繞過司令台看見豁然開朗的大操場才察覺真的身在學校裡了!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春節連假,操場的草開著小花高過了腳踝、中央還有許多大白鳥停著,配上紅土的跑道,整個就很自然的樣貌,很舒服。 沒有樓梯的視聽教室 走往司令台的右邊走看見兩棟對比很大的建築物;一間是紅磚配灰色弧形水泥框的舊體育館,另一間是深灰色金屬板建造的新校舍。紅磚建築物整個被我忽視,因為新建物造型太特別了。